演出、讲座

回顾|(十六)我独自办了个“音教简讯”小报

发布时间:2023-06-13 来源: 编辑:yhj 浏览次数:536次

我于2001年末,决定个人创办一小报,取名“音教简讯”,目的是为了交流校内外信息,推动艺术教育的开展。因为我觉得当时学校这方面的情况不夠理想,既未继承老浙大的传统,与同层次的一些学校也有差距,与学校的整体地位不匹配。既然要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这方面也不能拖后腿。

我知道国内不允许民间办报,但那是针对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铅印报纸,因难免涉及政治问题,而我这小报只涉及艺术,又只在校内小范围赠阅,应无问题。当然,校内最好宣传部点头,但走正式程序,又怕东审西批,不了了之。不如先干起来,如若不合适,他们会干预,到时停止就是了。

内容从何而来,校内有演出我亲自观看,有采访自己去,有看法自己写,其他短讯则请团委帮忙下载。校外因当时我订有《音乐周报》,有关信息可以选用,也可请人从网上下载。

至于费用,开始我只想少量发行,主要针对领导层,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艺术系及艺教中心的老师,他们重视了事情就好办。主要是打印、印刷、纸张费,我自己尚能承担。前4期每次篇幅为16开4至5页,约六七千字,发行60至70份。报纸标明不定期,实际情况大多按季发行。编一期时间大概要10天左右。发行我也尽量自己送报上门。当时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多在玉泉校区行政小楼内,书记和校长单独在一边,都配有祕书,副书记、副校长们则集中在该楼二层朝南一侧几间房内,人各一屋,有的还搞业务的副校长大多仅上午来,所以,我一般上午去送报,本来可请校办代送,但我希望亲自送,也许会重视一点,稍微翻一下也好。

这样出了4期,费用本拟自付,后爱乐合唱团一团友系机关小领导,得到了她的资助。出了4期后,大概送报时碰见郑造桓副书记(原杭大书记,合并后成副书记,待人和蔼可亲),他请我小坐,交谈几句,先是类似赞扬,认为我年过古稀,还在义务为学校工作,接着提个建议,小报可以更正规些,版面扩大一倍,份数可增加到几百,影响会更大些,至于费用,他可以用点特支费,他签字后由党办去报销。我很感谢他的支持。

这样,从第5期开始,版面一般是8页,约12000字,发行量逐步增加到500份,全是赠阅,对象除原来的外,扩大到各学院、二级学院,附属医院领导以及师生中的文艺积极分子,少量与兄弟院校交流。

经常性栏目有:“小小言论”一一发表我对有关问题的看法;“活动简讯”一一报导校内有关活动;“外校信息”、“他山之石”一一国内外有关信息和经验;“往昔回眸”一一对有关往事的回忆,一般由校友撰写;“短讯一束”等。信息来源,校内如前所述,靠亲自观看和团委帮助,但后来演出多在紫金港校区举行,我年近80,除自已有节目外,因交通不便,有的就不参加了。校外信息除请人上网外,我趁去北京探亲之便,曾去清华、北大、人大、北航、北理工、交大等校艺教中心访问,还和天大、南大等电话采访,并形成文字发表,此外,我主动要求参加了全国性上海艺教研讨会,所发资料也可摘编。我还买过一本北京工商大学化学教授沈致隆写的有关美国高校艺术教育的书(重点为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他曾经教育部批准,专门就此访问美国一年),并摘编了两篇文章(一哈佛大学,一麻省理工);“往昔回眸”有的是约稿,更多是从《浙大合唱团通讯》摘转。

我从2001年开始,目标是出满25期,大概到2007年吧,年届八十,目标实现。整个过程尚属平稳顺利,但有几件事可以一提:

一是出了若干期后(记不清了),艺术系主任陈振濂先生(书法家)(也是学校文化艺术委员会领导之一)想收编我这份报纸成为校文委的机关报(成绩之一),条件是允许我参加文委会的会议,他未亲自出面,大概是委托文委干部老董找我,我婉拒了。因一旦被收编,我就不能自由议论了,而我们在艺术教育问题上,有些观点完全不同,比如:艺教中心对象是全校学生,属公共课性质,中心不能由艺术系领导;艺术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通过一种或以上的艺术形式(如歌、舞、剧、画等)接受美育教育,不仅是组织几个艺术团体,到时能开几次晚会而已(当然这也是重要的)。

二是在郑书记快退休前,他找到我,他打算预留一万元,供我办报,专款专用,放在党办或离退休处,何处更便?我认为还是离退休处方便,这笔资金保证了后来各期的开支,十分感谢他。

三是我那时不大会上网,但年轻朋友会,“爱乐”有人将“音教简讯”的电子版放在“爱乐”公众号里上网了,工商大学的学生看到我转摘的关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的文章,就告诉了沈致隆教授,他开始以为是上交大搞的,经联系,上交大艺教中心老师告诉他是浙大前图书馆长搞的,我们因而取得联系。沈教授是教育部全国艺教委员会委员,曾到全国多所高校做过有关演讲,颇受欢迎。他父亲是浙大贵州时代的毕业生,故他对浙大也有感情(他本人是北大化学系毕业,高考时曾想考音乐学院),想来浙大也做次演讲,想让我介绍一下,但陈振濓先生也是教育部该委员会委员,艺教中心当时又归艺术系领导,我很难介绍。(前些年艺教中心领导体制改革,相对独立些,沈仍有此愿望,我牵线成功,演讲两小时,有同学站着听完了,主客双方均满意。)

我尽力了,至于究竟有何效果?我说不出。只听图书馆人员讲,前一二期在紫金港校区贴出后,没多久就被人取走了,后来就多贴一点,5期后学生也有了,就不丢了。当然也听到些反映,认为信息量大,编得也好,有些文章值得参考,校报也转载过一些。据说有的领导和部门每期都保存,上面来检查时,大概教务部门还作为资料之一展示过。

个人简介:雷道炎,男,四川长寿人,1928年1月生于四川自贡市。1946年考入浙大化工系学习。1951年毕业留校,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先后兼任工艺党支部、塑料党支部书记、高分子化工教研室主任等社会及行政工作。1982年初调校图书馆仼副馆长、馆长,1986年晋升研究馆员。1993年初退休。校内回聘6年。70岁之后义务为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敲边鼓。从2001年起,先后内部出版了《浙江大学音乐生活六十年》、《解放前后浙江大学艺术社团活动回忆录》等各类书籍20余种,包括自选集《平凡真实的一生》上下集,上集副书名为(一一回忆录,心路历程一一),下集副书名为(一一小草集一一)(2011年),自选集《求是文存》上下集,收集各类杂文180余篇(2018年),均供内部交流。2012年还录制碟片3张,包括《耄耋老人在歌唱》(上下2张),收录一生喜爱歌曲30首和巜学运之声》,收录解放前夕流行歌曲18首,复制250份,供内部交流。

1.jpg

(2022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