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讲座

回顾|(十五)乐见《浙江大学校歌》的重新普及

发布时间:2023-06-13 来源: 编辑:yhj 浏览次数:1157次

一、“校歌 ”的产生和普及

1938年12月8日,在广西宜山举行的校务会议上讨论了“校歌”问题,因歌词已由马一浮先生写好,尚未谱曲,后决定待谱曲后一并讨论。

竺枚长虽觉得这歌词内涵丰富,但文字艰深、诘屈聱牙,不易上口和记忆,遂请丰子愷先生词曲或谱曲,但丰均未应允。延至 1941 年6 月,乃转请国立音乐学院应尚能教授谱曲。同年8月7日,应教授谱曲完成寄回。8月10日,由回声歌咏队员演唱该曲,竺校长嫌太长。8月14日,在遵义召开院长扩大会议,审查“校歌”。请“回声”、“大家唱”、“海韵”三队队员8-9人演唱,需时近3分钟,竺校长嫌长,拟取其第二段或二三两段,但与会者多数认为,全曲词曲均为一整体,不宜切割,遂原样通过。同年11月10日,在遵义举行纪念周时,竺校长请中文系郭斌龢教授讲解歌词,并由歌咏队员演唱一次,近3分钟,竺校长认为讲解和演唱均甚好。

11月17日,在湄潭举行纪念周时,即由竺校长本人对与会者讲解。

由此确立了“校歌”的地位。以后通过各种场合(如纪念周等)的演唱,特别新生入学时即作为始业教育的一部分,由会唱歌的老同学教唱,增强对浙大的了解和凝聚力,“校歌”遂逐渐普及了。

二、“校歌普及中的停滞和波折

1946年复员回杭后,因解放战争已渐开展,形势变化,周会已不存在,故一般学生都不会唱,但在校庆演出或音乐会上,有时还能听到。解放后,“校歌”就不唱了,这和“校歌”难懂难记有关,更和大形势有关,因其他学校亦然。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85年春,学校决定重新谱写校歌,并在校报上公布了此决定,但以后似末征集到理想作品,遂不了了之。

转眼又到了1996年春,为迎接百年校庆,党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出“关于校歌征集和举办校园歌曲创作演唱比赛的通知”。之后,确实有些校内外人士响应,寄来自己的作品,校报上也选登了一些得奖作品。

在征集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保留老校歌,另一种是重新创作,各有理由,校报先后发表代表性的两篇文章。赞成重新创作者认为:1、老校歌创作于几十年前,时代在变,不具时代性;2、且文字艰深,难懂难唱难记。但承认老校歌发挥了历史作用。赞成保留者认为:1、老校歌庄严厚重,配得上百年名校,歌词内涵丰富,校歌毕竟不是流行曲;2、若说无时代性,那为何《义勇军进行曲》还当国歌呢?可见看歌已不限于歌词本身的含义,而是代表一种精神。老校歌会使人想起老前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文字确实较难懂,但可设法解决。

最后只有一首《求是之歌》似较好。学校请浙江歌舞团将“校歌”和《求是之歌》同时录音。在1997校庆那段时间,《求是之歌》播放较多,似有取代“校歌”之势。但在4月1日校庆大会上,由老浙大合唱团和老年合唱团共同演唱的仍是老“校歌”。在4月3日晚的文艺晚会上,老年合唱团混声合唱的也是老的“校歌”。《求是之歌》只能是一首优秀的校园歌曲。

三、“校歌”的重新确认和普及

这样到了2001年,在一次校务会议上,分管领导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提出校歌问题,希望各校能制订自己的校歌。但不知是时间不够或其他原因,未讨论,无结论。对老校歌既未肯定也未否定。会后,个别党委领导及一些中层干部认为:既未否定,就可以唱。于是,打算在2000级军训时加以推广。关于歌词难懂,因当时已有1944届朱兆祥校友和1946届邓爽校友夫妇的“校歌今译”(逐句解释)可供参考,同学们理解“校歌”的基本内容应无太大困难。

到2001年6月,2000级军训。结束前全师举行“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大合唱比赛,师部规定,各连要唱两首歌:“校歌”必唱,另一任选。各连开始认真准备,各显神通,有的还找人辅导。竺可桢学院分作17、18两个连。竺院18连和计算机连先后找我辅导,计算机连集中在室外,只好简单解释一下,带他们唱了几遍。竺院18连在一大教室内,我和“爱乐”团长陶铁民都去了,他们有一小刘同学(女)当指挥。我主要讲解三段的基本内容,并示范唱了两遍,陶则在唱法上给了些指点。他们悟性较好,经过认真练习,最后进入决赛,并与17连并列第一。(图1)比赛时,党委书记张浚生同志也来了,他是光仪1958届毕业留校任教,他们那时也不唱校歌。我们坐在一起,当时听了后,他表示词曲都不错。一下子有6000人会唱“校歌”,我很高兴,会后写了篇“军训师唱响了《浙江大学校歌》”的文章在校报上发表,为校歌普及摇旗呐喊。(图2)

以后渐成制度,每年军训时均唱“校歌”。特别2002年,浙大组织学生艺术团去香港访问,在港演出 7 场,每场开始均唱“校歌”,无形中“校歌”的地位得到重新确认了。(图3)

此外,我曾参加过一次开学典礼,看见紫金港校区大操场主席台的后半部,坐有400名左右刚参加完军训的二年级同学,他们的任务就是典礼结束前唱校歌,让新生入学伊始,就对“校歌”有个初步印象。所以, 几年下来,除一年级外,在学生中“校歌”基本普及了。

但教师方面还不行,所以,学校决定在教职工中开展“唱响浙大”的活动,前后约半年,在2007年举行教工歌咏比赛,校歌为必唱曲目,各级领导带头参加。并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在“紫金港”大餐厅门前和“玉泉”大门口竖立着两块大型宣传画,三个人头代表老中青三代,我是老年代表,中年代表是郑强,周聪则是青年代表。(图4)

学校还在其他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1、校内电话彩铃中使用校歌;2、各校区广播台每天定时播放校歌,让同学们耳熟能详;3、组织对校歌内容的讨论。校报相继发表马一浮本人对校歌歌词的诠释等几篇文章,并登出新的校歌译文,广泛征求意见等。

总之,经过当年这些努力,大致可说,“校歌”已基本普及。前些年听说,不知什么地方评的,浙大校歌和另几个校歌被评为一等奖,令人高兴。我这些年行动不便,很少外出,情况如何不了解,应该更好了吧!

个人简介:雷道炎,男,四川长寿人,1928年1月生于四川自贡市。1946年考入浙大化工系学习。1951年毕业留校,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先后兼任工艺党支部、塑料党支部书记、高分子化工教研室主任等社会及行政工作。1982年初调校图书馆仼副馆长、馆长,1986年晋升研究馆员。1993年初退休。校内回聘6年。70岁之后义务为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敲边鼓。从2001年起,先后内部出版了《浙江大学音乐生活六十年》、《解放前后浙江大学艺术社团活动回忆录》等各类书籍20余种,包括自选集《平凡真实的一生》上下集,上集副书名为(一一回忆录,心路历程一一),下集副书名为(一一小草集一一)(2011年),自选集《求是文存》上下集,收集各类杂文180余篇(2018年),均供内部交流。2012年还录制碟片3张,包括《耄耋老人在歌唱》(上下2张),收录一生喜爱歌曲30首和巜学运之声》,收录解放前夕流行歌曲18首,复制250份,供内部交流。

1.jpg

(20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