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网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切换新闻 > 运动常识

关于肥胖问题

编辑:yyy 发布时间:2014-10-08 访问次数:34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成为更多人关注的问题,肥胖及其相关综合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社会上刮起了减肥的热潮,各种减肥广告充斥在各种媒体上,本节详细介绍肥胖的定义、分类、诊断和危害;在分析肥胖主要发病机制和流行原因的基础上,论述运动控制体重和减肥的机制,提出制定减肥健体运动处方的原则及建议。
肥胖及其危害
    在身体组织构成的测量评价中,对于男性体脂含量超过25%、女性超过30%就可以定义为肥胖症。
    人们对肥胖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从仅限于营养状况问题,到把肥胖视为危害健康的疾病。我国传统观念认为,肥胖,就是营养好,民间曾称发胖为“发福”,认为肥胖代表“富有”和“权威”;现代观念认为,肥胖是一种现代文明病。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肥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医学专家将肥胖(obesity)定义为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
    肥胖症是威胁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表明,肥胖症增加了患26种疾病的可能,这些疾病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例如,肥胖增加了患心脏病的危险性为60%到80%,另外有80%以上的II型糖尿病和肥胖有关。正是因为肥胖和许多疾病的这种关系,美国的健康协会认为肥胖应该对15%到20%的死亡原因负责。
    另外,肥胖还容易引起脑卒中、关节软组织损伤、生殖能力下降以及心理障碍等许多疾病。
    肥胖不仅危害成年人的健康,也同样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危害。肥胖使儿童智力发展缓慢,而且由于体内脂肪含量高会降低呼吸功能,大脑相对供氧不足,导致大脑思维、分析问题能力减低,造成反应迟钝,表现为操作能力差,动作不灵活、很笨拙。肥胖儿童还会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异常。如肥胖儿动作笨拙,在集体活动中常常受到排斥和嘲笑,严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的发展,久之则出现抑郁、自卑、孤僻等情绪变化,形成被动、退缩的个性。肥胖儿心理上的压抑往往比生理上的损伤危害更大,且不易察觉,对儿童的个性、气质、性格以及日后能力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肥胖也会使免疫功能降低,增加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如肥胖儿童呼吸道感染及皮肤感染等疾病的患病率高于正常儿童。
肥胖的分类
    1.依照发生原因,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心理行为偏差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单纯性肥胖是最常见的一种肥胖,约占肥胖人群的94%。儿童肥胖也多属于这类肥胖。继发性肥胖是继发于某些疾病,主要是一些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肥胖。
    2.依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肥胖可分为腹部型肥胖(又称向心型肥胖)和臀部型肥胖(又称外周型肥胖)两种。男性肥胖多为前者,其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内;女性肥胖多为后者,其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以及大腿部位。腹部型肥胖引起肥胖并发症的危险要远高于臀部型肥胖。
    3.依据脂肪组织的解剖特点,将肥胖分为多细胞性肥胖和大细胞性肥胖。多细胞性肥胖多始于儿童期,脂肪细胞数量增加2~4倍;大细胞性肥胖是脂肪细胞数量正常,但细胞体积增大。人体脂肪细胞数量的形成有三个时期:妊娠后期、出生后第一年和青少年快速生长期。一般成年人约有2700万个脂肪细胞;肥胖者有4200万~1.06亿个脂肪细胞。肥胖者与不肥胖的成年人比较,脂肪细胞大小的差别约为40%,而脂肪细胞数量的差别为190%。大多数成年肥胖一般属于大细胞性肥胖,减肥后,若保持不利,则易于出现体脂量“反弹”。
肥胖成因
    人类肥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综合征,其病因相当复杂。肥胖发病的原因从根本讲是人体热量摄入超过机体消耗,过多的热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肪大量贮存造成的。但是造成机体能量失衡的原因非常复杂,受遗传因素、生理因素、代谢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1.遗传因素
    肥胖有家族倾向,双亲都肥胖的家庭,子女约有80%肥胖;单亲肥胖的家庭,子女约有40%肥胖,提示遗传因素(内因)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双亲都不胖的家庭,子女也可能有20%肥胖,提示环境因素(外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作用。目前认为遗传是肥胖的主要决定因素。人类大多数肥胖属于多基因性肥胖,其易感性决定于遗传因素,不良的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的遗传背景而导致肥胖。目前报道的与肥胖有关的基因达300多种,分布于除Y染色体外的所有染色体上。
    2.生理因素——中枢体重“调定点”理论
    研究表明,肥胖是可以通过生理性变化来调节的。神经中枢(下丘脑)有体重“调定点”,正常情况下,当体重增加高于“调定点”时,食物摄入量减少,整个机体代谢水平升高;当体重低于“调定点”时,能量消耗急剧下降,食物摄入量增加。这些协调行为和代谢调节是为了防止体重偏离“调定点”,并促进体重向“调定点”恢复。肥胖的个体也有这样的生理反应,但其“调定点”被提高了,即肥胖是在提高了“调定点”的情况下对机体能量平衡进行调节。在人的一生中,体重的“调定点”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的,是自然发生的生理变化的结果。在体重“调定点”与摄食和组织代谢的联系环路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使调节结果改变而导致肥胖。
    3.代谢因素
    人体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和脂肪的分解代谢供能。肥胖者的呼吸商增高,表明肥胖者更多地依赖糖氧化供能而不是脂肪,肥胖者脂类氧化能力降低与脂肪储存过多有密切的关系,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可以导致脂代谢紊乱,如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降低,脂蛋白组成向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方向发展。肥胖者血脂升高,大量游离脂肪酸由腹部脂肪组织进入门静脉系统,阻碍了肝脏摄取胰岛素而导致肝脏糖利用和糖异生障碍。肝脏摄取胰岛素减少,导致循环胰岛素浓度增加,进而导致胰岛素受体表达下调,产生胰岛素抵抗。由于肥胖者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腺代偿性分泌增加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如果仍不能维持正常血糖水平,最终导致高血糖。因此,低静息能量消耗、低脂肪氧化和胰岛素抵抗是肥胖的危险因素。
    4.环境和行为因素
    肥胖的遗传倾向毋庸置疑,但一些研究发现,遗传对于个体体重和体脂差异的贡献仅仅为25%~40%。具有潜在肥胖遗传素质的个体在食物缺乏和/或体力活动量大的情况下会变瘦;而无肥胖遗传素质的个体,在高热量食物摄入和/或无体力活动的情况下可能会变胖。所以在肥胖的发生、发展和减肥过程中,外界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成年人单纯性肥胖除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由不良行为方式引起的;由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儿童肥胖,约有80%将会延续为成年人肥胖。成年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每10年其基础代谢率分别降低2%和3%,即机体的基本能量会逐渐降低,如果食物摄入量没有随着减少,或体力活动量不注意适当补充,则随着年龄的增大,肥胖的发生率也就会增加。

理想体重的计算
    许多人都很关心什么是自己的理想体重范围?理想体重的计算要利用前面介绍的身体组织构成的测试结果,我们用一个例子(学生张某,体脂含量25%,体重185斤)说明具体计算方法。
    第一步:计算张某的瘦体重185*(1-25%)=138.8 斤
    第二步:计算张某的理想体重,男性理想体脂含量在10%和20%之间,计算理想体重的公式是  理想体重=瘦体重÷(1-理想体脂含量%)
    因此,张某10%体脂含量的 理想体重=138.8÷(1-0.10)=154.2, 张某20%体脂含量的 理想体重=138.8÷(1-0.20)=173.5。从这个例子得到张某的理想体重范围是154.2斤和173.5斤之间。

减体重等同于减肥吗?
    人体的脂肪组织好似一个能源仓库,从食物中摄取的能源物质如脂肪和糖类超过日常需要量时,多余的部分会以脂肪的形式贮藏在脂肪组织中,脂肪库存越来越多就会造成肥胖,因此减肥的基本途径是减少能源物质摄入(控制饮食)和增加能量消耗(运动减肥)。值得注意的是减体重不同于减肥,减肥是减少体内过多的脂肪量。单纯节食减肥能有效减少体重,但主要减少的是瘦体重,不利于健康。运动减肥不仅在运动过程中增加能量消耗,特别是有氧耐力运动以消耗脂肪供能为主,而且在运动结束后的数个小时内,机体代谢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这样又额外消耗一些能量,有利于减肥。运动不仅有减肥的功效,而且还有增加瘦体重的作用,所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运动减肥锻炼,可能会有体重不变(没有降低)的现象,但从身体组成上已发生了改变,即体脂量减少了,瘦体重增加了,即达到了减肥增壮的目的。

大学生减肥的小小建议
    少吃动物类食物,因含有较高的的脂肪,易产生脂肪堆积,形成肥胖;少吃含糖类食品,糖类食品可以产生较高热量,当这些热量不能够代谢完后,易引起肥胖;多做运动,运动不仅有预防和改善肥胖的效果,并且运动习惯对保持年轻也是非常有效。
    (1)运动的种类:小跑、散步、自行车远足等有氧运动是安全有效的。
    (2)运动的强度:可用脉搏数来决定适当的强度。 运动后脉搏数= (220-年龄)×(0.5~0.6)时的脉搏数是安全有效的强度。
    (3)运动的时间:根据运动强度不同而不同。在上面所述的安全强度,连续运动的时间可为20~30分钟。
    (4) 运动的频度:最好每周三次、每周一次也是有效果的。 把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吧。不使用电梯、利用楼梯及上下班时走一站路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吧。